韩愈的《永贞行》一诗,对中唐时期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作了总结,因为它牵涉到许多著名文人的升沉出处,所以颇有探讨的价值。在此前后,韩愈还写下了许多与此有关的作品,应该把这一系列文字综合起来考察,结合在此前后的政治形势加以分析,才能进一步掌握韩愈思想发展的脉络,了解他和柳、刘等人的不同之点,以及二者之间政治上的分歧和产生的隔阂。这对了解上述诸人的思想或许都是有所帮助的吧。
(原载《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2、3期合刑)
“芳林十哲”考
“芳林十哲”一名,从现在还能了解到作者姓名的著作而言,首先见于卢言的《卢氏杂说》。《太平广记》卷一八一引《卢氏杂说》,标名《苏景(胤)张元夫》的一条文字中说:
……开成、会昌中,又曰:“郑、杨、段、薛,炙手可热。”又有薄徒,多轻侮人,故裴泌应举,行《美人赋》以讥之。又有大小二甲,又有汪已甲。又有四字,言“深耀轩庭”也。又有四凶甲。又“芳林十哲”,言其与内臣交游,若刘晔、任息、姜垍、李岩士、蔡、秦韬玉之徒。与岩士各将两军书题,求状元,时谓之“对军解头”。
这一段文字,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三《秦韬玉》言对军解头时曾加节录。王谠《唐语林》卷四《企羡》门则全文移录,字句多不同,请参看拙撰《唐语林校证》中之辨析,这里不一一列举。应该指出的是,《唐语林》中最后一句作“(蔡)与岩士各将两军书题,求华州解元,时谓‘对军解头’”。比之《太平广记》《唐诗纪事》中的引文,文理更为顺当。
“两军”与科举的关系
唐代应试的士子,想要赴京参加进士、明经等考试,先要取得本地官府的保荐。旅居长安的士子,限于各种条件,常是难于回籍求取解送,他们一般总是利用机会,就地应试,求得京兆府的解送;假如能够列在首十名之内,而又不发生意外,那就非常有可能取得科名。退而求其次,他们如能求得与京兆府邻近的同州、华州的解送,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王定保《唐摭言》卷二《争解元》曰:“同、华解最推利市,与京兆无异。若首送,无不捷者。”难怪蔡、李岩士等人要竭力争取“华州解元”的资格了。
但这与“两军”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