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银川KTV招聘网 > 银川热点资讯 > 银川励志/美文 >  马致远 【双调·夜行船】秋思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白 朴 梧桐

马致远 【双调·夜行船】秋思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白 朴 梧桐

2022-08-08 05:48:52 发布 浏览 495 次

马致远 【双调·夜行船】秋思

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

白 朴 梧桐雨第四折

返回总目录

前 言

自春秋时起,近三千年来,我华夏民族一直拥有深厚的诗、词、歌、赋传统,且代有擅绝,故史家王国维尝谓:“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也。”1对元曲的推崇,并不始于王静安先生,元明以来即多见于载籍。如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云:“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2从罗宗信的话来看,把“大元乐府”与“唐诗”、“宋词”并称,乃是当时一种普遍观念,故罗氏有“世之共称”语。罗宗信之后,明清时人如陈与郊、于若瀛、臧懋循、焦循等皆有相似的言论,如清焦循尝谓:“有明二百七十年,镂心刻骨于八股……洵可继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立一门户……夫一代有一代之所胜。”3由此可见,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文学观是前有统绪的,不宜视为其个人发明。

从类别来说,今人所谓的“元曲”主要包括剧曲、散曲两大类。剧曲用于戏剧中(即元人杂剧),为叙述故事或抒发人物情感服务,散曲则如诗、词一样,可独立成篇。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带过曲、套数三类。所谓“小令”主要是体制较为短小、可独立成篇的支曲。所谓“带过曲”主要是指两支或三支曲共同组织成篇,因是前一支曲连带、统领后一、两支曲,故称“带过曲”,如【脱布衫带小梁州】、【雁儿落过得胜令】、【醉高歌兼红绣鞋】、【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宋人词多包括上下两片(段),元曲小令皆为单片(段),带过曲略相当于两片(段)或三片(段)的词。“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一般由三支或三支以上的曲调前后联缀成篇,套数实是“带过曲”更进一步的扩大和延伸,短则三四支,长则一二十支,同套曲必同韵。元杂剧使用的元曲皆为套曲。从文体的规范性和稳定性来看,小令、带过曲实可视为一类,而套数可视为另一类,前者相对后者而言文体上更趋于律化或词化,也较少使用衬字,而后者更多处于漫漶无定的状态。罗宗信、周德清等元人津津乐道的,可与“唐诗”、“宋词”并举的“大元乐府”,主要是指前一类—“有文章者谓之乐府”,其“造语”须是“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4。如果元曲真正如周德清所希望的那样走向律化,实现文体的规范性: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合平仄,“曲”实与“词”无异。虽然,本流行于市井的、也无所谓格律的民间曲,因为文人的参与,很快走向律化,向词靠拢,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小令和带过曲,但事实上,今人所看到的绝大多数“元曲”,特别是其中的套曲(包括散套和剧套),仍大多是漫漶无定的,这便在人们的头脑中制造了这样一种印象:“词”、“曲”有别,“宋词”与“元曲”有别。而且,由于套曲、特别是用于元杂剧中的剧套,在文字数量上远过于小令和带过曲5,故自晚明至王国维、再至今日,一般文籍中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其主要指义实为元杂剧中使用的剧套,故明人臧懋循编辑元人杂剧百种而径称为《元曲选》。

“元曲”的基本构成情况即如上述。但“元曲”被称为元“曲”,主要缘于元曲在当日并非只是一种案头赏读的文字,而是“曲”,曾登诸歌场的“曲”,在当时作为一种歌唱风靡一时。故以下我想从“音乐”方面略作几点说明。

首先是“宫调”问题。宋元以来南北曲使用的宫调为“六宫十一调”,“六宫”为仙吕、南吕、黄钟、中吕、正宫、道宫,“十一调”为大石、小石、般涉、商角、高平、揭指、商调、角调、越调、双调、宫调。元(北)曲常用的宫调为仙吕、南吕、黄钟、中吕、正宫、大石、商调、越调、双调,即是所谓“北九宫”。元人燕南芝庵《唱论》有云:

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于六宫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

仙吕调唱,清新绵邈。

南吕宫唱,感叹伤悲。

中吕宫唱,高下闪赚。

黄钟宫唱,富贵缠绵。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