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五代十国时北方战争不断有一位易州墨工奚氏避乱来到今
据史料记载,五代十国时,北方战争不断,有一位易州墨工奚氏避乱来到今安徽歙县,看到这里“山有黄海白岳之奇,水有练溪新安之妙”,到处是葱郁的古松,于是重操旧业。奚氏父子刻苦钻研技艺,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受到文人墨客的好评,从而闻名全国。古人陶宗仪在所著《辍耕录》卷二十九中写道:“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至魏晋时,始有墨丸,乃漆烟、松煤夹和为之。所以晋人多用凹心砚者,欲磨墨贮沈耳。自后有螺子墨,亦墨丸之遗制。”
明正德、嘉靖年间,发明了用桐油烟制墨。到了万历年间,著名墨工程君房,精细研究各种配方,在桐油烟中加入麝香、金箔、珍珠、冰片、公丁香等配料,制造出超漆烟墨,使墨质进一步提高。用这种墨写字作画,墨趣生辉,墨迹经久不变,着水不化,防腐不蛀。与此同时,有人创制了“集锦墨”、“仿古墨”等,在墨面上绘画、题诗,描金点翠,再用罗、线等包装,更显金碧秀雅,供观赏、摆设、送礼,成为具有民族风格的工艺美术品。
徽墨制作精细,生产工艺复杂。要制成“坚如玉”、“纹如犀”、“墨如漆”、紫玉光泽的好墨,必须“千灯炼油烟,身如窑中炭”,经过辛勤劳动,才能“收此一寸玉”。
墨的种类很多,到现在已达到多种,有超漆烟、桐油烟、青墨、特级松烟、加香墨、朱砂墨、药墨、彩色墨、蜡墨等。明代时徽墨输出到日本、东南亚。墨对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保留历史文明,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古琴音色
音色是由基音及所带的泛音组成的,有时也称作音质。中国人对音色在音乐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历史都久远,而且有很高深的造诣。历史告诉人们,公元世纪,中国的琴艺高度发展,中国人在演奏古琴中最早认识和应用音阶,同时对音色有了相当深入的考察,其在琴弦振动的观察研究方面所达到的科学水平,欧洲人在年后才达到。
如中国古代的弹拨乐器古琴,李约瑟博士即说它“是世界上惟一的一种不带定音档的弦乐器,而实际上在指板上标出了振动节”。这种不带定音档的琴,最初使欧洲人感到非常惊奇。古琴的演奏方法同其他带有定音档的乐器如吉它和小提琴的演奏方法不同。它在演奏时不能调正音域的高低,而是在同一音域奏出不同的音色。这种微妙的演奏技巧,使许多西方人士怀疑它所奏出的是不是真正的音乐。但答案却是肯定的,古琴奏出的音乐确实非常美妙动听。古琴的弦是用丝制成的。古琴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仅颤音的演奏就有种方法。范古利克在他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弦琴的学问》一书中这样描述一种演奏颤音的技巧:“‘听音法’令人叫绝。演奏者在演奏时手指的动作极其微妙,简直使人看不出手指在动。有些书上记载说,演奏者的手指完全不动,而依靠指尖的血脉跳动,使琴弦发声。”
中国人对古琴音色的研究,提高了他们对声音如颤音等本质的认识。弦在振动时是呈波浪式的,这时弦上会出现不动的“节”。古琴演奏家当然懂得,在抚琴时,如果手指按在琴弦的节上,对琴弦的振动毫无作用。只有当手指按在琴弦的其他位置时,才会使振动停止。古琴演奏时手指的按法充分利用了这种振动现象,因而会奏出优美的音乐。
中国人对于音色、泛音及和声的认识,使他们对谐和音与不谐和音的现象作了细致的观察,并最终发明了按平均律调音的音阶。过去不少音乐家误认为音阶是西方人发明的,其实这也是由中国人最早发明的。
- 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杞(qǐ)杞树偕偕强壮的样子[图]
- 霍原晋燕国广阳(在今北京)人字休明山居积年门徒数百 徐广东[图]
- 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一幅夫妻于清晨路口离别的场面并以朴素的语[图]
- 【笺注】[]伏雨浓阴而未落下的雨[ ]“刚与”二句天阴潮湿于[图]
- 颉颃(xié háng)鸟上下飞 “遐路”、“性爱”二句意即[图]
- 刘邦听了觉得有道理便要郦食其携印去分封恢复六国当刘邦把这项决[图]
- 燕(yān)古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端这里指我怎么知道[图]
- 王敦刚娶了公主去上厕所时看到漆箱中盛着干枣这原本是用来塞鼻孔[图]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题[图]
- 高情远致高尚的情操深远的志趣服膺(yīng应)指衷心佩服膺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