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安有不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安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最好的国君,百姓仅仅知道他的存在。太上,最好。有部分版本作“不知有之”,意义大体相同,译作“百姓不知道他的存在”,两者之间仅有程度的区别而已。但出土简帛本均作“太上,下知有之”。王弼注云:“太上,谓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从上也。”吴澄云:“太上,犹言最上,最上谓大道之世,相忘于无为。”(《道德真经注》)蒋锡昌云:“‘太上’者,古有此语,乃最上或最好之谊。《魏策》:‘故为王计:太上,伐秦;其次,宾秦;其次,坚约而详讲与国,无相离也。’谓最好,伐秦也。襄二十四年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谓最上,有立德者也……皆其证也。此文‘太上’亦谓最好,系就世道升降之程度而言,犹谓最好之世也。王注:‘太上谓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河上公注:‘太上,谓太古无名之君也。’自此二注出,后世解《老》者,即皆以‘太上’为主,沿误至今。”(《老子校诂》)
其次,亲而誉之:次一等的国君,有百姓亲近他赞扬他。王弼注云:“不能以无为居事,不言为教。立善行施,使下得亲而誉之也。”
其次,畏之:再次一等的国君,百姓都畏惧他。王弼注云:“不能复能以恩仁令物,而赖威权也。”
其下,侮之:最下等的国君,百姓敢于蔑视侮辱他。王弼注云:“不能以正齐民,而以智治国,下知避之,其令不从,故曰侮之也。”“其下,侮之”,王弼本原作“其次,侮之”,西汉简帛三种本均作“其下,侮之”,与“太上,下知有之”对,故从而改之。
信不足焉,安有不信:(统治者)缺乏诚信,也就得不到百姓的信任。此两句原作“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据郭店楚简《老子》丙组第一节改,帛书甲本、乙本、北大汉简本同此,但无“焉”字。“安”作“于是”解。信,指诚信。王弼注云:“夫御体失性则疾病生,辅物失真则疵衅作。信不足焉,则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已处不足,非智之所济也。”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好的国君仿佛是那么悠远,百姓很少听到他的说教。大功告成,万事顺意,百姓都说是自然而然。王弼注云:“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无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应,故曰‘悠兮其贵言’也。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悠兮,任继愈《老子新译》译为“悠闲”,这里似解作“悠远”为佳,由首句的“太上,下知有之”,可知他和民众并不那么亲近,否则民众不会仅知其存在而已。贵言,一般均解为“少言”,引申为不轻易发号施令。蒋锡昌云:“‘贵言’即二十三章‘希言’之谊。彼此二‘言’,均指声教法令而言。”(《老子校诂》)也有学者译为言必诚信,虽也可通,但从《老子》全书思想分析,还是释为“少言”较合适,“稀言自然”正是他的主张,故下文云:“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好的国君,百姓仅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国君,有百姓亲近他赞扬他。再次一等的国君,百姓都畏惧他。最下等的国君,百姓敢于蔑视侮辱他。所以,缺乏诚信的统治者,也就得不到百姓的信任。好的国君仿佛是那么悠远,百姓很少听到他的说教。大功告成,万事顺意,百姓都说是自然而然。
十八章
- 总指挥的职责是什么[图]
- 健康管理师是做什么的[图]
- 中药师证考什么科目[图]
- 员工转正申请书怎么写?[图]
- 工作量增加,工资不变,要不要跳槽?[图]
- 什么情况下劳动合同到期也不能终止合同?[图]
- 职场受挫怎么办?这些应对方式你要学习[图]
- 不想成为职场巨婴?那先了解这些[图]
- 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报考条件[图]
- 法务小白如何提升专业能力?[图]